第四百三十三章 :河中军(3/3)
况,朔方军的历任主将都采取放任态度,只要不触及节帅本身的利益,基本都不会理会。
甚至就是那位郭子仪都是治军宽松,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入仆固怀恩、李怀光等,甚至是直接鼓励朔方军劫掠地方,以此来提升军队士气。
这样培养下来的朔方军,是真正的势大难治。
直到后来朝廷终于和吐蕃人和谈,朔方军的重要性没那么重要了,才有机会将朔方军分拆成了三股。
一股就是现在的邠宁军,也是现在左神策军的重要构成。一个是灵盐夏绥军,这也是以前朔方军的老驻地。一股就是振武军,也是此前李国昌做节度使的地方。
而除了三股源流,河中牙兵也基本是继承于朔方军,甚至是继承得最充分的一点。
说到这,王溥是这样和赵怀安说的:
“主公,我爱读史,常有这样的感悟。”
赵怀安认真聆听。
“那就是历史总是在重复,读史可知兴替。”
“就如此时河中军之事,实际上百年前就有过几乎一摸一样的事情。”
“当时朝廷刚刚把李光弼从河东调出,委任李国贞为朔方诸道都统,驻于绛州。”
“李国贞这人是宗室,朝廷当时也多以宗室为藩帅,怕重蹈安史覆辙。”
“当时绛州无储蓄、民间又饥,给朔方军的钱粮就不够了。”
“行营都统李国贞就向朝廷要钱粮调发充军用,可钱粮未至,朔方军就哗变了。”
“当时朔方突将就开始造谣,说李国贞要让他们修大宅。于是,诸军皆怒,曰:‘朔方健儿岂修宅夫邪!’。”
“于是火烧幕府,执李国贞欲杀之。”
“那李国贞当然解释一遍,说粮饷不日便至,让他们修大宅也纯属谣言。”
“但又有什么用呢?当时情况,他不死,就是那些朔方将死。”
“于是,拔刀杀之!”
说到这里,王溥看向赵怀安,说道:
“主公,你看彼时彼刻是不是恰如此时此刻?”
“那河中节度使刘侔也是一个聪明人。”
“他晓得现在军中怨气,一旦他想要将河中兵征去太原,就一定会直接引爆河中军的哗变。”
“到时候,他也要如当年李国贞一样,被乱刀砍死。”
听到这里,赵怀安忽然说道:
“当年朔方军造谣,那是有图谋吧!”
王溥点头,说道:
“的确如此,就其本质,就是朔方军对朝廷更换藩帅不满。”
“和此前的诸帅不同,李国贞治军严厉,处理了不少违法乱纪之辈。此人素无威信,又无战功,和军将又无恩德,只靠着朝廷任命如何能压得住朔方军?”
“那所谓的缺粮缺钱都只是表面,他们要的是让郭子仪、李光弼两个老帅回藩。”
“而最后的结果,朝廷只让一位宿将先稳定了半年局面,之后也就只能让郭子仪再回河中了。”
“这才是当年军变的真正肇因。”
“而这一次的情况也是如此。”
“河中兵差十贯钱吗?这点钱,他们随便抢几个州内富户就有了。”
“但至于河中兵真正要什么,下吏目前不了解情况,不能随便说。”
“不过我可以肯定,军乱一定会发生,它也不是发个四五万贯钱就能平息的事情。”
赵怀安听了后,直皱眉头:
“那河中事该如何呢?给钱不行,调兵不行,难道就看着河中生乱?”
却不想王溥真就点头:
“为今之计,也的确是看着河中生乱了。”
赵怀安“哈”了一下,张着嘴。
王溥说道:
“主公,官场上其实从来不缺聪明人,也不缺智慧的人。”
“智慧的人能在问题没发生前就解决问题,但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功绩。”
“聪明的人呢,能在问题发生后,再解决问题,虽然问题的影响已经出现,但这些人却可以凭借解决问题获得功绩,从而青云直上。”
“所以聪明人从来可以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问题一直不爆发,上头又如何能看到问题呢?所以聪明的人即便看到问题将要发生,也会等问题爆发再行动。”
“有时候只有让朝廷明白哪里出现了问题,它才会有动力去改变,不然朝野公卿们还以为天下海晏河清呢!”
“正如这一次河中乱。”
“主公你很有智慧,发现河中会乱,所以南下发兵,但你在解决问题,别人却会认为你有反心。”
“而主公只是做一个聪明的人,等河中生乱后,无论是朝廷自己解决,还是诏令主公你南下镇压,那最后都是正确的,都是有功的。”
“这无关于别人的庸碌,就是处理事情的时机。”
“不过下吏估计,一旦河中真乱了,朝廷多半会自己解决。毕竟河中敏感,又有盐池暴利,怎可能会让主公插手?。”
赵怀安听到这里,沉默了。
想了想,对王溥说了这样一句话:
“行,这事再说,我去河里再游两圈。”
说完,赵怀安就一个猛子扎下了汾水。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三十三章 :河中军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