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营田(1/3)
乾符四年,五月二十三日,雨后初晴。
光州,定城,东乡,营田丙号社。
外头相连的官道上,传令的塘马,如同穿梭的飞燕,在烂泥路上奔过。
他们每过一处营田里社就会奔到晒场上敲响警钟,然后向赶来的人宣读:
“幕府有令,休假在家的保义军在籍吏士、辅兵必须于三日内归营!违者以逃兵论处。”
说完这话,这塘马就丢下一面文书,让营田的屯垦吏自己核验,然后就不理会在场众人的窃窃私语,就向着下一处营田社奔去。
不用再多问,本藩是又要打仗了。
这才过了半年的安生日子,就又要打仗了,而且还不晓得要打谁。
不过更多的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是急急忙忙奔回家,将塘马送来的军令赶紧告诉家中的子弟。
光州这边的营田系统是保义军最早的营田,其成员除了光州原有的营田户之外,更多的都是被赵怀安从濮州、曹州、郓州带回来的流民和草军俘虏。
此前保义军大扩军,其中光州兵额扩三千,这里面一大半都是从营田系统吸纳上去的。
这些人吃过大苦,经历过死生之地的磨炼,保义军对他们又有再生之德,所以向来是保义军中非常核心的一股力量。
这一次军中休假,就有大量的保义军在籍武士和辅兵返回营田社,享受家庭生活。
片刻后,光州各营田里社就嘈杂一片,车马不断。
……
人群中,刚刚十八的吴元泰匆匆挤过人群,在泥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走着。
晒场上停满的各式车架,上面载满了正在陆续归建的保义军。
这些车架和其他地方的车架完全不同,不是单层的厢车,而是上下两层。
随着保义军和吐蕃、南诏的大量贸易,其中吐蕃的良马都养在光州北面一片的军马场里,而南诏的矮脚马就被大量用于驮车。
而南诏的矮脚马虽然不善奔驰,但耐力极好,再加上军中大匠们又改变了以往的挽具,将肩轭式挽具替代原有的胸带式挽具。
此时主流的挽具多是胸带式的,拉力直接作用于牲畜胸部,容易压迫气管,导致牲畜奔跑时呼吸困难,其实际上牵引效率仅只有原有的三分之左右,而且仅适配单畜,无法多畜并列。
其实赵怀安在西川大渡河外逃难的时候,就深刻地感受过此时驮运物资和人的方式太简陋了,那种双轮马车动不动就容易侧翻,不仅不稳定,还不能驮运多少物资。
以前赵怀安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就看过不少美国西部大开发时,那些移民驾驶的那种四轮重车。
当时赵怀安就在想,自己要是把这东西弄出来,那在兵力调动和物资运输这一块,岂不是起飞?
但当赵怀安到了光州后,开始有钱有人了,却发现自己还是太单纯了。
那种四轮马车在这会根本弄不出来,因为无法解决转向问题,弄个四轮马车,最后发现只能走直线,那基本就是摆设了。
也是那个时候,赵怀安才理解为啥古代双轮马车用了那么久,而不“聪明”选择四轮马车。
其实细细一想也就能理解的。
如果是轮子的发明是需要智慧的话,那从两个轮子加到四个轮子的想法,那需要什么才智?这是人的脑子很容易顺延想象到的。
就和火不够就加柴一样,速度不够,就加轮子,这都是可以从经验中直接顺延过来的解决办法。
而结果是,四轮马车却是到了晚近的时候才造出来,那不是古人笨,而是他们的技术条件无法解决轴承转轴的难点。
所以最后赵怀安一通忙活,到底是没把四轮马车给弄出来,但却也有意外之喜。
那就是一个套索匠提出的套挽方式的改变。
这个套索匠参考牛拉犁用的木质轭,设计出一套肩轭式挽具,就是用硬木做个人字形轭,轭的两端通过皮革带固定在牛、马的肩胛处,轭的中部用铁环直接连接车辕。
这个技术改进非常好,因为赵怀安直接就可以验证两个技术的差距。
他做过跑车的实验,用肩胛牵引车架,不仅速度快了一半,还不会让牲畜不疲劳,这样耐力又能提高一半。
以往马车只能行四十里,现在能行六十里。
此外,因为可以并列更多的牲畜,总体牵引力也更加强,一个典型的两牛一匹马的配置,能拖动两千斤以上的货物,比以前强出一倍。
后面赵怀安的那辆四驴驱动的宝车就是用的这个技术,为赵怀安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军功。
而这件发明创造的小插曲,也让赵怀安对自己的作用有了个清晰的认识。
那就是以往那种,直接来个大发明,可能并不是赵怀安能做到的,他没那本事手搓。
但这种通过技术细节的微创新却是可以做到的。
亲临一线的工匠们其实绝不少发明创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一十六章 :营田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