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都所(1/3)
乾符四年,五月二十日。
自梅子成熟开始,江淮地区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
此后整个五月,江淮的天就像是被水浸染过一样,永远都是潮湿和水汽。
雨濛濛,雾胧胧。
此时,大别山深处,第十六都所。
晨雾还没散尽,细雨就顺着这里的檐角往下淌,起初还是沾衣欲湿的牛毛细雨,落在都所内的空地上,也只是洇出浅浅的湿痕。
可转眼间,细密转眼便连成串珠,噼里啪来,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山岭、田畴、都护所都罩在里头。
都所中间是一片平整好的校场,旁边坐落着一排吊脚楼。
茅草的屋檐下,一连串蓑衣还挂在木柱上,滴着水;楼前的陶瓮里已经接满了雨水,这会“嘀嗒、嘀嗒”,与远处田埂上的蛙鸣,相映成趣。
这里是第十六都所的中心,也是都指挥贾世臣的办公和居住所在。
贾世臣的次子贾公武就站在吊脚楼上,远远望着外头的雨景。
前方,青山依旧在,近处,稻田蛙虫鸣。
田里的稻苗刚栽下去没多久,被雨水泡得油亮;所内栽着的十几株梅子树,这会也在密雨中,摇晃着青黄的果子。
湖边,涟漪一圈圈荡开,水面像是蒙了层纱,水汽蒸腾,时不时还有几声鸟鸣,让这幅景象更加柔缓又安心。
这里其实并不是贾公武他们的祖地,是他父亲带着聚落投靠了保义军后,被分配安置于此,不仅管理着前方的一片茶山,还要负责控制这一片的山道。
但虽然不是祖地,贾公武却对现在的一切都满意极了。
他自小就钦佩父亲,他不仅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从小到大,已经获首三十九颗,而这些首级都作为父亲的功勋放在了祖宗的神龛下。
更难得的是,父亲除了武勇之外,还有山中汉子少有的智慧。
不仅聚落内的纷争会找父亲裁断,别的部落也会请父亲过去帮忙主持公道,所以父亲在以前祖地那片的威望是非常高的。
但他最佩服的,还是父亲在几年前带着聚落投靠了当时刚刚才征服部分山区的保义军。
从此,他们贾家就真的不一样了。
不仅父亲作为典型被厚赏,补充了勇士,耕牛、物资,还得到了三次免死的机会,而自己也因此得以进入了保义军的帐下都,成为“义社郎”的一员。
在军中的三年,他在社里打熬武艺,系统学习弓、刀、槊、骑、拳、角抵等诸多武艺。
也先后随保义军参与了中原、舒州、鄂州诸战事,增长了军事战阵经验。
更难得可贵的,是随社里的袍泽们去过颍州、陈州、汴州、长安这样的大都市,大大开拓了见闻。
这些经历和训练都极大地丰富着这个年轻的聚落小魁之子,让他成长为一个魁梧的职业武士。
当然,这些也是不可避免的,让贾公武变成了保义军的形状,一言一行,都透露着保义军的价值观。
但这个也是很自然的,帐下都与其说是一个军队组织,不如说是军官武士的培养学堂。
在那里,数百精锐武士整日就是学习武艺,打熬身体。
他们打熬身体的器械还都不是传统的石锁,而是直接用石块和铁棍做好的杠铃,学的动作也是经典的深蹲、推举、硬拉这三大项。
可以说,这些器械加上科学的膳食配合,以及训练理念就是义社最核心的资产,也是批量生产优秀武士的制造机。
再加上,社内存在众多一流的武士,整体的向武和训练风气非常浓烈,大伙不仅是社友,还是战场同袍,这样的紧密关系让他们彼此更是亲密无间。
这两日,贾公武就休假回家,这也是他三年里第一次回家探望,本来还有对袍泽和舍友们的不舍,可在看到眼前这副田园风光,心中忽然就安静了下来。
在家里休息几日也挺好,正如节帅说的那样,劳逸结合。
想着,贾公武就深深吸了一口空气,连带着潮湿的泥土腥气,还有梅子的清香,一口过肺。
……
在贾公武身后的竹寮内,都指挥贾世臣正和副都指挥顾琮、法司吴钊、文教习孙为道,武教习蒋琯正聊着都所内的日常管理。
作为保义军体制中最为根基的一部分,大别山的这些都护所与其说是村落,不如说是一个个散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军营。
而第十六都所就管理着三百户大别山山棚众,口一千四百余人,而以贾世臣为首的五人,就是整个都所的核心,决策着所内的生产、训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刻,贾世臣瞄着三年多没见的儿子,看着他那雄阔的背影,和远处的山一样厚实,心中就高兴。
在旁边,管理都所的军纪、纠纷、刑狱的法司吴钊正一边擦着身上的雨水,一边对贾世臣说道:
“老贾,第一队的赵甲和第十队的冯二,两家人又打起来了。”
贾世臣“哦”了一声,将目光从儿子的背影收回,望向吴钊说道:
“这次又是为了什么?”
吴钊摇头,显然对这两家也颇为无语,回道:
“不为个事,就是前几天水漫了出来,赵甲家的稻田里养的鱼冲到了冯二田里,被冯二的儿子给涝了吃了。”
“那赵甲气不过,就找冯二索赔,那冯二自然不愿意,说儿子吃的是自己田里的鱼,鱼都那个样,谁晓得是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一十五章 :都所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