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百司岁计!(1/3)
熙丰七年,一月初五。
御书房。
“呼!&"
轻轻一吹,一股独特的药香味,就此散开。
一伸手,衔起一枚蜜饯。
”唉!&"
赵策英摇头一叹,一脸的生无可恋。
他是真不想吃药。
太苦了!
杂七杂八的草药、熬煮在一起,熬得黑乎乎的,一口下去,舌苔发苦,口齿生涩,简直跟折磨人一样。
&"唉!”
又是一声叹息,赵策英有些无可奈何。
可惜,病者不可讳医,药苦归药苦,但也必须得忍着继续吃。
拾着蜜饯,嚼了两口。
旋即…&"哼!“
一声闷哼,趁着甜味尚在,赵策英一口闷下了汤药。
&"呼!&"
长呼一口气,赵策英心头为之一松,恍若新生。
其后,一伸手,自有大太监走近,拾过药碗。
“岁计文书?”
丈许木几,摆了足足几十道文书。
无一例外,都是岁计文书。
却是内阁审阅了文书,认为文书无误,便让人呈送到了御书房,以供圣阅。
赵策英摇着头,拾起文书,注目起来。
几十道文书,单是一道,就有足足两寸厚,说是文书,实际上就是“书”,堆得足有半人高。
不出意外,怕是得夙兴夜寐的的审阅上一两日,方才有可能览讫。
皇帝,也苦啊!
&"唉!”一声叹息,一道道文书,一一入手。
赵策英审阅着,不时点头,一副认可的模样。
究其缘由,盖变法成效显著非常。
自熙丰二年至今,已是四年有余。
仅此四年,江昭的布政可谓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凡是政令,其目的都是一目了然。
或为吏治,或为敛财,或为强军,或是经济。
短短四年,相应变法政令,已然是初具规模,互哺互济。
就成效而言,可谓是相当喜人。
其中,吏部一改往日“裁撤官吏”的做法。
单就熙丰六年而言,仅仅是免黜了官员四百二十七人,小吏三千六百人。
相较于往几年而言,这一点免黜量,甚至都不算不上“零头“。
毕竟,自熙丰二年始,免黜的官员都是两千起步,小吏更是大都在一万五以上。
这却是开拓土引起的连锁反应。
截至熙丰六年,天下有官籍者四万一千人,小吏三十七万五千人。
本来,根据大相公江昭和文渊阁大相公元绛的计划,还得继续免黜官吏,以期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也即,入仕为官者与致仕荣休者相差无几。
而经江昭和元绛估计,要达成入仕者与致仕荣休者相差无几的状态,大概是裁撤至官员三万五千人,小吏三十五万人左右。
如此以来,就可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冗官问题。、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谁承想,大周竞然开疆拓士了!
熙阿、熙丰、蒸云、灭国交趾,拓土燕云十六州,五次拓土,实在是给大周新添了不少疆土。
单就熙河、熙丰两次拓土,就足足开拓了疆域一十二州,基本上也就是”一路”的建制。
为此,已然是单独建立了熙河路。
两次燕云拓土,约莫有二十州疆域,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和西夏割让的几州,一样也是”一路”的建制,为此单独建立了燕云路。
西南一隅的交趾国,疆土约莫是大周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一样也是”一路”左右,为此建立了西南都护府也就算是,几次开拓土,愣是给大周开拓出了三路的建制
要知道,以往大周也就一十三路建制,新添三路建制,也就是足足添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新拓的疆域,不可避免的肯定也得要官员和小吏予以治理。
如此一来,裁撤官吏的平衡状态,自然是有了一定的变化。
于是乎,江大相公却是一纸令下,决定让吏治回归“常态”。
熙丰六年的免黜量,一下子就少了大半以上。
不出意外的话,一旦岁计过去,吏部文书颁下,基本上是会板上钉钉的引起仕林震动。
吏治回归“常态”,无论是宫员,亦或是小吏,都注定会安心不少。
此外,户部也有不小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粮食和人口部分。
熙丰六年,户部开支合六千四百万贯。
其中,皇室开支为九百万贯。
这一笔钱,几乎已经的固定支出。
官家赵策英是“过继上位”,注定了他不可能动手缩减宗室的宗俸钱,就算是奉养宗室耗费太大,也唯有继续花下去。
当然,这其实也是财政的盈余,让官家有了不缩减宗俸钱的底气。
否则,财政赤字,大难在即,该缩减还是得缩减!
军中消耗,为一千八百万贯。
这一部分的大头是“赏钱”。
为了鼓舞士气,官家几次承诺过关于杀敌的奖赏。
大一统达成之日,也大肆
乱清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零三章 百司岁计!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