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赵策英的忌惮?(2/3)
    
    
        
         、燕云十六州的一干文书,都关乎重大,必须得予以重点关注。”
  文书传下,五位内阁大学士,相继传阅。
  文书上,记载的主要就是涉及重点关注的司衙,亦或是重镇。
  吏部、户部,一者关乎人事,一者关乎财政,几乎是年年都受到重点关注,不足为奇。
  兵部被重点关注,主要是涉及粮草、军械的若干问题。
  熙丰六年,几十万人打了半年仗,粮草、军械的消耗,自然也是不小。
  为防止其中有人贪得太狠,必须得严查账簿银行是储蓄问题。
  涉及几亿贯钱财的储蓄,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影响货币体系,关乎实在太大,让人不得不予以重视。
  特别是可能存在“私自挪用”的问题,更是得重点防范。
  江昭甚至都有意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并定下专门的罪责处罚。
  刑不上士大夫,银行除外!
  国子监、军械监,一者关乎报纸和半免费教育,一者关乎军械军火,严然是内外百司中的“新责”。
  榷场,主要是涉及辽、周、夏三国的贸易,具体的贸易量,以及走向趋势,都得予以重视。
  至于熙河路、陕西路、西南都护府,以及燕云十六州,或是北方重镇,或是新拓漂域,自然是得重视一二
  约莫百十息,文书传回了江昭手中。
  “其二,春闱恩科。”
  “二月初一,就是三年一度的春闱大试。“一伸手,又是一道文书传了下去。
  江昭平和道:“主考宫、副主考的人选尚未定下。内阁要拟定几人,呈奏上去让官家选定,几位大学士自可举荐一二。““不知大相公举荐了何人?”文渊阁大学士元绛拾着文书,徐徐问道。
  春闱恩科是礼部的主要职责之一。
  为此,礼部官员肯定会占据主副考官的位置之一。
  区别就在于,若是礼部尚书主考,占据的就是主考官的位置。
  若是礼部左侍郎,亦或是礼部右侍郎主考,占据的就是副主考官的位置。
  江昭举荐的人选,决定了其余几人究竞是该举荐三品,还是二品。
  “礼部尚书章衡。“江昭平静道。
  仅此一言,五位内阁大学,皆是面有了然。
  既然礼部尚书也在举荐之列,那其余人就注定只能争副主考的位置。
  不一会儿,文书就传了回去。
  江昭拾着文书,瞥了两眼。
  不出意外,文书上记着的名字有好几人都是“内阁苗子”。
  韩绛一脉,为银青光禄大夫郑獬。
  这位是江昭上一届的状元郎。
  嘉佑二年,两人有进行过工作交接。
  元绛一脉,为右副都御史蒲宗孟。
  余靖一脉,为光禄寺卿王式。
  王硅一脉,为新任翰林学士郑居中。
  这位是王珪的三女婿。
  却说王硅的长女嫁给了李格非,生下了李清照。
  如此一算,郑居中却是李清照的三姨夫。
  此外,王珪的孙女嫁给了秦桧,郑居中也是秦桧的三姑父。
  至于张方平,仅是象征性的举荐了国子监祭酒曾布。
  堂堂春闱恩科,肯定不至于主副考官都是一脉的人。
  曾布也仅仅是正四品,肯定是选不上副主考官的。
  &"其三,泰山封禅。”
  江晓沉声道:“泰山封禅,暂定在五月末。“
  “自汴京至泰山的官道,都得重点修整,万不能有半分差池。”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
  泰山封禅,关乎重大,肯定的上半年庶政的重中之重。
  这一点毋庸置疑。
  “其四,二月得对东瀛动兵。“
  文书传下,几位内阁大学士,皆是面色一肃,郑重传阅。
  文书上,主要就是记载的东瀛的动向,以及不得不动兵的理由。
  石见银矿,实在是太过重要。
  可以说,大周从铜本位转向为银本位,就指望若石见银矿呢!
  这是万万不能有失的东西。
  动兵,势在必行!
  “可。”
  ”善”
  &"可。”
  几位内阁大学士,沉吟着,相继点头。
  若是以往,连年征战,大周肯定是吃不消的。
  大国打仗,阵线实在太长,大都是互有胜负的局势。
  除非是指挥者存在过大的差距,否则基本上都是打持久战。
  持久战,也就是打后勤。
  连年征战,对后勤的压力实在太大,大周自然是耗不起。
  不过,自从占城稻推广开来,一切就有了转机。
  十万人以上的大型征战,大周肯定还是不太敢连年消耗,但常规性的支撑一两万人作战,却是问题不大。
  以石见银山的重要性,蛮夷倭寇敢觊凯,自然是得狠狠的打杀!
  “其五,政绩大考。”
  江昭向下望去,平和道:“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都会有大量人事变动。就连内阁,也有可能会有人员更替。”
  “这也是重中之重。”
  一声落定,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忧虑之色。
  一晃,就已经三年了吗?内阁人事变动啊!
  4
  轻絮簌簌,梅枝积白。
  御书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嗒—“
  古卷轻拍,诵读声一止。
  “这,真的可能吗?”
  赵策英神着手,低声一叹,一时为之沉默。
  无它,太过“玄幻”了。
  一年救、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这是《尚书大传》上记载的有关于周公旦摄政的故事。
  从辅佐武王、摄政平叛、分封诸侯,延续到还政成王,一一详细记载。
  只是…
  仅仅七年,便使天下臣服,社稷兴盛,还政于王。
  这,真的可能吗?
  特别是还政于王,实在是太扯了!
  这样的道德,也太过高尚了吧?
  甚至于,都让人不得不心生猜疑—古往今来,真的有周公旦这样一个人吗?
  &"唉!&"
  一声叹息,书卷轻置,赵策英一伸手,拾起了其它的两卷古籍。
  近来,赵官家迷上了史书。
  一日之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读史。
  至于为何如此?
  只能说,几千年古史,包罗万象,囊括万千。
  一切有关于“人“的疑惑,都可借古鉴今。
  赵官家心头有疑惑,有担忧,自然也就
               乱清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零二章 赵策英的忌惮?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