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破釜沉舟!(3/3)
二人相视一眼,皆是肃坐,并未作声。
一时误会解开,但两人都得一定的时间缓解一二,自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复如初。
“不过,都是庙堂上有名有姓的变法者。”
“此番内斗,若是毫不惩戒,未免有可能助长内斗之风,影响不太好。”
江昭注目下去,淡淡道:“你二人,都得贬下去。”
“但凭大相公处置。”吕惠卿一脸的严肃。
“安石亦然。”王安石一样点了点头。
关于两人的结局,几位内阁大学士或多或少都有透露。
遭贬,已是注定!
“近来,北疆异动。交趾灭国不久,恐有随风景从之辈。”
“介甫,便任职西南都护府大都护吧,暂且全权处置交趾一切军政。”
“诺。”王安石一礼。
江昭注目于吕惠卿,继续宣判道:“半免费教育的政令颁下不久,勉强也算是可为之地,吉甫便去国子监任司业吧。”
“诺。”吕惠卿点头,行了一礼。
简短的几句话,两人都有一定幅度的贬谪。
西南都护府为从二品建制,大都护为从二品官职,王安石从正二品落到了从二品。
国子监为正四品建制,司业是祭酒的副手,为正五品,吕惠卿正四品落到了正五品。
当然,贬的肯定不是太狠。
不过,即便如此,也足以威慑其他人。
毕竟,江昭对王安石的重视几乎是人人皆知。
连王安石触犯了霉头都能贬,其他人自然更是不在话下。
“至于王安国……”
江昭淡淡道:“贬到九品吧。”
“是。”王安石连忙点头。
宣判结束,两人相继退了下去。
江昭望着,不免摇了摇头。
文人啊,就在乎一股“气”,往往为了心头的气折腾不断!
甚至于,就算是出了庙堂也毫不停歇。
就像是这几天,本来已经死如尘灰的反对者,竟是又搞起来“道统之争”,试图从理论学说上否定变法。
难啊!
……
兴庆府,白高殿。
丹陛之上,并未有人。
一道帘子垂下,隐约坐着一貌美妇人,凤袍披身,金钗凤冠,自有一股难言的威仪。
这,赫然是太后梁氏。
大殿正中,立着一人,却是国舅梁乙理。
“七十万人南征?”
帘幕之下,梁太后拾着文书,注目了两眼,声音不免暗含诧意。
吹牛逼呢?
就算是梁氏不通军政,却也知晓“七十万人”究竟是何其的假。
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南征,一度差点打到汴京,并签订了赫赫有名的檀渊之盟,也仅是出兵二十万而已。
关键,辽国有得起七十万南征大军?
“自从雁门谷大败,耶律洪基足足损失了近六万嫡系大军。”
梁乙理沉吟着,徐徐道:“如今,仅是败了不足两年,便欲二次南征,无非是破釜沉舟。”
“七十万自是不太可能。不过,十万左右,估计还是有的。”
“嗯。”
梁太后轻轻点头。
作为游牧民族政权,辽国是典型的“全民皆兵”。
但凡是适龄的青壮年,几乎都可上马控弦。
由此,也就使得其常备军卒量大概有七八十万。
以耶律洪基的地位,以及统治力,一次大败,继续拉出十万军卒,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也仅此一次机会而已。
辽国的组成实在太过杂乱,契丹族仅仅是人口总量的八分之一。
要是二次南征还继续大幅度的损失嫡系兵马,辽国内部大概率是会动乱起来。
毕竟,契丹族可没少压迫其他民族。
“国舅决定出兵几许?”梁太后轻声问道。
名义上,她是皇帝的母亲,垂帘听政者。
但,实际上的掌权者,还得是国舅梁乙理。
“十万!”梁乙理沉着脸,重重道。
“十万?”梁太后一惊:“为何?”
“背水一战。”梁乙理沉声道。
耶律洪基是破釜沉舟,大夏又何尝不是背水一战?
从江子川变法成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诞生“大一统”的契机。
要么,大周实现大一统。
要么,大周国运被斩,被迫继续摆烂。
“并且,陛下也要长大了。”梁乙理提醒道。
小皇帝已经十一岁了,要长大了!
作为皇帝,就算是什么也不干,李秉常的威望也都在一日一日的上涨。
更何况,李秉常还不笨!
这就非常可怕。
不难预见,随着李秉常的威望越来越大,有朝一日,梁氏一族怕是得凶多吉少。
逢此窘境,唯有一种解法:
圈养皇帝!
通过战争,拔高梁氏一族的威望,从而死死的压制皇帝的存在感,并设法让李秉常诞下儿子。
其后,自然是皇帝不幸病亡,太皇太后被迫继续垂帘听政。
外在威胁,源自于大周实现大一统的可能性。
内在威胁,即将长大的小皇帝。
两者,都逼着梁乙理不得不大肆集结兵力!
“好。”
梁氏点头:“一切,国舅自行做主即可。”
……
乱清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二百八十章 破釜沉舟!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