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赵策英:朕还要御驾亲征!(2/3)
攻伐。
江昭希望知晓王安石、吕慧卿究竟是纯粹的私人恩怨,还是承担了“马前卒”的角色。
若是真的仅限于两人内斗,那就其实好办不少。
若是有韩绛、元绛二人授意,那也就是大规模政斗的前兆,官家和江大相公说不得还得联手一次!
内阁大学士,不缺人当!
韩绛心头一震,连忙道:“此种行径,绝非是韩某指使,还望大相公明鉴。”
“元某亦是半分不知。”
元绛垂手,连忙道:“介甫已是正二品,手握大权,实在是没有内斗的必要啊!”
江昭一一注视过去,盯得两人心头发毛。
约莫十息左右。
“好!”
江昭大袖一挥,沉声道:“那就要做好贬了他三人的准备,可有异议?”
“这未免也太重.....”
元绛半句话都未说出,就意识到了些许问题,一句话止在了口中。
“贬吧。”
“就依大相公之决意。”
韩绛捋了捋眉毛,点了点头,率先表态。
贬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件事,可大可小。
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得扼杀在摇篮中。
不管王安国、王安石、吕惠卿三人究竟有什么恩怨,反正都不能公开内斗。
政见可以不一样,但不能恶意内斗!
变法集团,必须一致对外。
别看眼下变法派毫无对手,但潜藏的反对者,以及希望夺权的中立者,可是一点也不少。
一般来说,内阁的大学士相互制衡,声音不可能做到一致。
但,变法是例外。
一方面,关于变法之事,必须得做到意见一致。
否则,就绝对不可能办成事。
另一方面,意见统一并不意味着不能相互制衡。
制衡、内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变法派内部可以制衡,但制衡不等于就要公然内斗!
这个口子不能开,否则人心就得散。
人人都想着内斗,谁还顾虑变法啊?
也因此,王安石、王安国、吕惠卿三人都必须得贬。
对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影响不。
贬官三人,以此告诫其他人,恶意内斗的路子行不通。
否则,下场都是贬官。
“大相公言之有理。”元绛点头一叹。
正二品被正四品给一换一,着实是有点亏。
但,没办法!
恰好就撞枪口上了。
好在,几人都是变法主力之一。
风头一过,还能轻松擢升回来。
“就这样吧。”
江昭摆手道:“太阳落山之前,让他二人来一趟昭文馆。”
“江某要问话。”
韩绛、元绛二人相继点头。
......
御书房。
君臣相对,江昭拾着文书,传了过去。
“臣入宫,实为上呈两道文书。”
“一者关乎边陲,一者关乎变法。”江昭平和道。
赵策英拾过文书,注目阅览。
约莫一炷香左右。
“辽国,竟是要二次兴兵动武。”赵策英的面色,渐渐凝重起来。
自治平四年至今,六年三动兵戈,已有三次大型征战。
若是辽国生乱,又一次大动兵戈,也即意味着七年四次动兵。
老实说,即便赵策英是偏向于实现大一统的“武帝”,也不免心头慎重起来。
这种大型动兵,太过劳民伤财!
以大周的银行储备量,伤财也还行,并非是不能承受。
主要是担心伤民!
具体的说,也就是粮草问题。
一方面,粮草可不是白银,从银山提炼就行。
粮草的真得一年一年的囤积。
连着几年都有大型征战,天下粮仓囤积的粮草,绝对已有见空之象。
另一方面,粮价问题。
连着几年都是大型征战,天下粮仓见空,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粮价上行,相当伤民。
“唉!”
“不得不打啊!”
赵策英微眯着眼睛,摇了摇头。
经过南征交趾,赵策英也算是成长了不少。
特别是关于军中一干军政,已经算得上是“内行人”。
也因此,赵策英却是相当清楚,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
耶律洪基决定南征,其主要底气赫然就是大周南征不久,恰好处于兵力、粮草的“虚弱期”。
就此,却是决定殊死一搏,破釜沉舟。
这一战,避无可避!
“朕要北伐!”
仅是一刹,赵策英毅然道:“耶律洪基要打,朕便奉陪到底。”
“此之一战,辽国弱象已现,朕定要收复燕云,一雪祖先之耻!”
江昭垂手肃坐,沉吟着,皱眉道:“自一月至八月,官家方才大胜入京。”
“若是修养不久,便踏上北伐之路,未免有伤龙体。”
“实在不行,臣北上稳住局势
乱清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二百七十九章 赵策英:朕还要御驾亲征!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