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半免费教育,蠢蠢欲动的辽国!(2/3)
工部专门遣了人过去负责改革,有意将差役制转变为雇佣制,类似于从体制内转变为国企。
差役制工钱固定,不论是老师傅,亦或是新工匠,都是一样的薪俸。
但雇佣制不一样,雇佣制有薪俸的高低区别,铁矿主官也有政绩好坏之说。
如此,自可鼓励工人的积极性。
此外,还鼓励民间小作坊冶炼钢铁,让小作坊冶炼了钢铁,贩卖给官府。
这种制度,基本上能板上钉钉的拔高冶炼效率。
工学博士、学术博士,也即为了鼓励为了工匠、大儒研究一些有益于生产的工具亦或是学术推演而设立的官职,暂定是正六品,且不限人数。
就像是参与了炸弹研究的三名军械监主薄,就都被擢拔为了工学博士。
程颢、程颐、刘敞、张载等颇有声名,已经渐渐趋向于大儒的文人,则是学术博士。
一些声名不小,但尚未入仕的大儒,经过吏部考核,也可为学术博士。
截至目前,设立半年左右,已有工学博士七人,学术博士十三人。
实权不大,但胜在官阶不低,且是无可置疑的士大夫阶级,就算是说出去也绝对是受人尊敬的体面人。
丝绸之路和大航海,自然也不难理解,无非是为了贸易而颁布。
“子川布政,自有千古贤相之风范。”
文书轻放,赵策英不吝赞誉道:“朕有子川,则治政无忧矣。”
对于江昭的布局谋划,就算是偶尔有不理解的地方,赵策英也从不会有任何质疑的意思。
主要在于,江昭的布政风格的确是相当独特,偶尔没事就会布下一两步闲棋。
可就是这些不起眼闲棋,通常都能起到不俗的效果。
特别是上次的石见银山,几乎是一下子就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种布局能力,无疑是独一档的水平。
江昭肃坐,面色平和,沉吟道:
“另,臣尚有两道文书未曾布下,还望官家参详一二。”
说着,两道文书就已传了过去。
赵策英一脸郑重的拾过。
其中一道,记载的是一种名为半免费的教育。
“半免费教育?”
赵策英一诧。
免费!
这一词语,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实在是太过虚无缥缈。
“免学子的书本、吃食耗费,鼓励寒门学子读书科考,为国效忠。”
“若是一年有三四百万学子享受此待遇,则就算是算上教书先生的薪俸,一年的耗费也就七八百万贯钱。”
江昭一脸的认真:“不过,兹事体大。臣构思良久,终是留中不发,并未执行。”
半免费教育的政令,江昭并未颁布下去。
主要缘由,无非有二:
一则,这是一道“长期性”的政令。
教育、道路、钢铁、科技、丝绸之路、大航海。
六道政令,除了半免费教育以外,其余的政令要么是“说停就停”的短期性的政令,要么是影响力不大的政令。
修建道路、大炼钢铁、丝绸之路、大航海,都是典型的“说停就停”的政令,就算是取消也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鼓励科技,本质上也就是设立两种官阶不高不低的官职而已,影响力不大。
半免费教育不一样。
这是关于读书人的政令,且一旦颁下,定然是受人称颂不已。
这种政令,颁布下去自然是非常轻松,毫无阻力。
可要是有了后悔的迹象,意欲取消,却绝对是千难万难。
布政是何等的受人称颂,取消政令就会是何等的惹人叱骂。
也就是说,这一道政令,一旦颁布了下去,大概率就得长久的执行下去。
持续多久呢?
持续到王朝灭亡!
一旦政令颁下,半免费教育的支出,就此大概率会是“固定”支出。
就算是变法失败,甚至于保守派起势,这一道政令也绝对会被保留下来。
也因此,江昭却是并未擅自颁下去。
二则,主要是为了让赵策英也享受士人的称颂。
君、臣!
两者的声誉并不在同一条赛道。
君王受到称颂,并不会分担臣子受到的称颂量。
为此,江昭自是特地将政令留了下来。
这玩意没必要吃独食,也不能吃独食!
“一年,七八百万贯.....”
赵策英沉吟着,面上闪过一丝迟疑。
这一道政令的厉害关系,一目了然。
利是海量的声誉。
文人向来就擅长吹捧,趁着大胜凯旋的劲头,这要是来上一波半免费教育,鬼知道得被文人吹成啥样啊?
一旦真的颁下了半免费教育的政令,就是几百年过去,大概率也有人怀念熙丰年间的“盛世”景象。
作为掌权天下的君王,他也肯定会被千古传颂。
当然,没有实现大一统,肯定是算不上千古一帝。
但,起码也得是上乘君王,有资格“保前十”的水平。
大相公江昭也是一样的状况。
甚至于,宰相没有必须实现大一统才能为千古一相的限制,这一政令估摸着都有可能让江昭成为千古贤相,人人称颂。
此外,这一政令还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寒门士人,一样是益处颇多。
害嘛.....
这玩意有可能给子孙埋雷!
七八百万贯,差不多是一年赋税收入的不到十分之一。
以目前的赋税,可轻轻松松的承担,甚至是毫无压力。
但问题在于,不是谁都有千古贤相辅佐的。
可能到了某一代,赋税征收不太行,半免费教育就会化作堪比“三冗”一样的难题。
利害剖析,一清二楚。
赵策英迟疑了几
乱清小说提供了花雪飘飘飞创作的《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二百七十七章 半免费教育,蠢蠢欲动的辽国!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