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我会折纸飞机,能进云鲲造火箭吗?不让失败,哪来的成功?(3/3)
机研发部的资深主任工程师,不用紧张,咱们先开始面试吧。”
廖士哲摆了摆手道。
陈延森借助韩锦恒的影响力,再加上与华科协会长期积累的良好合作关系,虽然没能挖到多少顶尖首席科学家,但也为云鲲航天招揽了一批在原单位郁郁不得志的尖端人才。
虽说让他们辞去编制,加入一家民营航天公司是一项极难的决定。
可他们又舍不得巨大科研成果的诱惑!
此前,前往星源科技光学研发中心支援的工程师,很多都选择留了下来。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能做出成果,公司不仅给足薪资,还会给予应有的荣誉,从没人敢跳出来抢功劳。
因为老板懂技术,是不是自己的功劳,一追问就能辨明,根本掺不了假。
另外,更有小道消息传,下一批院士评选的名额里,会专门拿出5个分给星源科技。
名利兼收,任谁能不羡慕?
就像廖士哲,他原本是燕京航天研究所的核心骨干,当初一听陈延森要为云鲲航天招人,没多犹豫就递交了辞职信。
至于脱密期?
那玩意是用来限制底层研究员的,以他在科研圈的地位和层级,完全可以直接无视。
“好的。”周俊平深呼一口气,做起了自我介绍。
随后,又从大学主修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讲起,再到入职沪城第八研究所后参与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优化项目,每一个技术节点都尽量说得详实。
他知道廖士哲是这行的行家,半点掺水的话都瞒不过去。
“你在2013年的喷管耐高温涂层改进项目里,具体负责哪部分?”
廖士哲冷不丁地开口问道。
“当时我负责涂层配方的实验室验证,还有后续小批量试生产的工艺调整,一开始用的氧化铝陶瓷涂层总在高温下开裂,后来我试着在配方里加了5%的氧化锆,又调整了喷涂时的氩气流量,终于把开裂率控制在了0.3%以下。”
周俊平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在研究所里,他算是实打实干活的那一批人,自己亲手做过的工作、啃过的技术难题,难道还会记不清?
因此,面对廖士哲的提问,他侃侃而谈,回答得流畅又笃定,没有丝毫卡顿。
而廖士哲之所以在面试中紧盯着技术细节追问,也正是因为他太了解科研圈的一些隐性问题。
很多真正沉下心做事、出了实绩的人,往往只在技术论文的二作、三作里留下名字,反倒不是最显眼的那一个。
至于那种号称两年里参与了好几个项目,还能抽空发表好几篇论文的人,他连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氧化锆的粒径选的是多少?氩气流量调到了多少?”
廖士哲继续追问,眼神里多了几分欣赏。
他明白,这是一个能干活的人。
“粒径选的是1到3微米的,氩气流量从每分钟15升降到了每分钟12升,还同步把喷涂距离从200毫米缩短到了180毫米,这样涂层的致密度能再提高两个百分点。”
周俊平回答得格外干脆利落。
这组实验参数,是他当初熬了整整三个月,一步步测出来、算出来的,早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熟得不能再熟。
廖士哲点点头,没再揪着技术细节不放,转而问起他对民营航天的看法。
周俊平愣了愣,随即坦诚说道:“以前在研究所,项目进度有时候会受经费、审批影响,有时候一个方案要等大半年才能落地。
我听说云鲲的资金雄厚,具备快速推进研发的基础条件,而且只要技术方向对,就敢投入资源,我想趁着年轻,做个能上天的项目。”
这话倒是说到了廖士哲心里。
他就是烦透了层层报备的流程,才从燕京航天研究所辞职的。
更让他头疼的是,研究所里上上下下都对新方案抱着“怕出错”的心态。
大家都怕失败了要担责任,宁可守着旧方法按部就班,也不愿尝试新可能。
可研究哪有一次性就能成功的?
连试错的机会都不给,连失败都不允许,又谈何科技进步呢?
乱清小说提供了今月曾经照古河创作的《发薪就能变强,我有十亿员工!》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709章 我会折纸飞机,能进云鲲造火箭吗?不让失败,哪来的成功?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