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聚兵(1/3)
保义军这一次北上一共有两支骑军,分别是飞龙骑、飞熊骑二部,后面因为招募了一些草原流浪牧民以及朔州的土豪骑士,一共凑出了三千骑兵。
而这三千骑士,实际上拥有的战马在四千多匹,将近五千匹,因为作为突阵的突骑,普遍有一匹主马,一匹副马。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也是保义军实力的一个侧面。
四五千匹马单看数量或者民间储蓄来说,可能也没那么多。
但战马不是耕马,挽马,它是要上战场的,需要百里挑一才行。
所以自古农耕民族的军队要想拉出三千匹战马,它的挑选基数至少得万匹以上,这么庞大的数目非是中原王朝有健全的马政才能支撑。
而保义军能积攒下这么大的家底,全靠缴获和市马。
保义军最早的战马来源全部都是靠缴获,后来通过茶马贸易,从吐蕃购买了上千匹河西战马。
此地马种成为战马的出栏率是最高的,除了其地理环境之外,更因为河西地方自古就是南北兵争之要地,几乎代代河西马都经历过战争。
这种天生能适应战场嘈杂环境,对号角、火焰有适应的河西马,是最好的战马。
此外保义军所在的淮西地方也有较好的养马环境,尤其是淮水南岸的水杈草场还是非常适合战马生活驰奔的。
但即便如此,保义军的战马基本都维持在三千多的数量,因为无论是缴获还是长途贸易,实际上战马的新增和损耗都保持一个平衡。
直到赵怀安率军抵达雁门关,和关外的诸藩部落联系,才算是见识到草原诸部落在战马储备上的恐怖。
他只是和十来个中小部落互市了一段时间,就积攒战马五六百匹。
后面大头是朔州的高文集送来的千匹战马。
那高文集也担心赵怀安真给自己安个罪,借机攻打他,所以即便心疼还是从军中抽了千匹战马给赵怀安送来了。
如此,赵怀安驻扎在雁门关的几个月里,军中战马数量直接到了四五千匹,几乎比以前在淮西闷声发育两三年积攒的都要多。
果然,暴富才能真富。
可以说,赵怀安从来就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他为何要和前方战场的李克用碰一碰?就是要检验一下这段时间的练兵效果。
……
将近三千骑兵,四千多匹战马自然不是衡山这片狭窄谷地能容纳的。
那种十万骑兵隐藏在山谷的,在真实世界压根不会存在。
在保义军北上控制了这段衡山余脉后,就将骑兵派出了谷,分布在长达十五里的平原。
之所以如此调度,一方面是为了接应溃兵撤下来,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遮拦交通线,扩大保义军在草垛山阵地的前沿纵深,不让沙陀骑士一口气冲到山口。
此时,在距离草垛山阵地东北方向的一片茂密的胡杨林里,一支五十人的骑队正在下马休息。
他们是属于新编出来的一支骑队,里面一半是来自飞龙、飞熊的骑士,一半是来自朔州境内的流浪牧民。
因为不晓得会在这片林子里驻扎多久,所以这支小队简单扎了两个小帐篷,将一些车马上的物资给放进了帐篷保存。
在保义军中,步兵营头里,一个标准的十人队会配备一匹驮马,专门驮运物资,而一支五十人队则会除了驮马之外,还配备一辆双轮大车。
这样的物资随运能力,保证了保义军即便是一支五十人的队,都具备独自作战的能力。
本身这已经算是很奢侈了,但和保义军的骑兵们一比,那还是不能比的。
作为保义军骑兵的最核心编制,也是最常用编制,骑兵五十人队配备了两辆大车,可以随骑兵机动。
在小营地稍微弄好后,这只骑队就将战马拴着,让它们自己啃树边的青草。
不得不说,这里的草场真肥沃,战马吃得很可口。
然后骑士们就坐在一起开始嚼着干粮和肉干。
现在已经是进入战区,保义军的军中条例里是绝对禁止在战场附近生火做饭的。
这会,圈子里,两个只有一点蜷髯的骑士,正小声说着话。
他们是一对叔侄,都是投募进保义军的关外流浪部落民,一个叫曹萨宝,一个叫曹吉祥,都是粟特曹国人的后裔。
这一次赵怀安在雁门关招募的流浪牧民,实际上是草原生态中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因为草原上的人口承载能力总是一种动态的,有时候能养活的人口多,有时候又不会很少。
所以就会有大量的牧民因为没有草牧养,就沦落为流浪群体。
而这些人也是草原和代北马盗的最直接来源。
此外,因为部落冲突还有自然灾害,一些部落崩溃,也会产生大量这样的流浪牧民。
相比于女人和小孩,一般的中小部落都不会收留别的部落的男性的,因为风险太大,谁也不晓得这些流浪牧民是不是别有用心。
所以一旦男性牧民所在的部落消失,他们除非因为武勇而得到一些赏识,一般都只有流浪一条路可走。
而乾符四年的雁门关外,流浪的牧民又比往年格外的多。
因为从去年开始,代北之地全面旱灾,甚至到了今年,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春夏无雨,秋冬霜早。
这种极端的气候进一步摧毁了代北的半农半牧的环境,使得此区域出现了大量的流浪牧民。
就如此前,赵怀安为何在雁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四十七章 :聚兵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