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观沧海(2/3)
廷在此部署了镇海军节度使周宝,此人他也了解过,是和高骈一样的悍将,不好惹。
更不用说,一旦他进入两浙,那高骈一定还会驰援入浙,甚至保义军也可能再次南下。
鄂北一战,他带着八万野战都打不赢高骈和赵怀安,当然,这是有该死的叛徒出卖。
但现在以残军,那是肯定打不过的。
所以这条路的军事风险太大了,黄巢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能去。
最后就是去广州了。
说实话,去广州并不是一个多优的解,但却非常适合现在草军的核心需求,那就是避险、补给、休整三个点。
从军事风险来说,广州是最小的,此地虽然有岭南东道节度使,但远离中原,兵力肯定不多,甚至估计都没有什么野战经历。
所以草军可以完全没多少压力就能南下广州。
而且从岳州南下可沿着湘江、灵渠、珠江水路网络抵达广州。
草军和老营只需要通过船只运输,无需翻山越岭,行军减员少,后勤压力小,损失也会最小。
此外,对于广州这个地方,黄巢是有点想法在的。
他对于广州不是一点不清楚,毕竟他们也是世代做走私的,只不过他们这一路都是吃的扬州饭,而广州那边一条线是吃的海贸饭。
不过殊途同归,扬州有多繁华,那广州就丝毫不让。
所以黄巢就想在广州扎下脚跟,他很清楚,草军不能一直流动作战,他在鄂州就想坐下来,可实力不允许,只能再次流动。
现在要去广州,这就让黄巢看到割据地方的希望了。
广州不仅有充足的粮食,又近靠安南,军地就食不用担心。
此外,通过广州,草军可以获得大量的香料和珠宝,这些不仅可以内部赏赐稳定军心,也可通过走私换取军械。
他不信自己要和江淮做生意,那些藩镇会不做,甚至他还清楚地知道,一旦他真的据有广东,就连长安的公卿也会跑来和他做生意。
黄巢以前去长安的时候就晓得,那些贵族们几乎离不开香料,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
尤其是像一些龙涎香这类的奢侈品,那些清贵的士族们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的。
所以通过这些奢侈品,黄巢可以获得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同时,广州这个地方也比较适合割据。
岭南被南岭山脉环绕,唐军若想追击,需穿越大庾岭、骑田岭等崎岖山路,补给困难,难以大规模进军。
而他们草军不仅可在广州从容休整,甚至向南拓展至交趾,获得那里的粮米,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
就他所知,历史上的南越不就是这样割据百年的吗?
到时候,他进可以北伐中原,北望长安,退可以为岭南主,不失一场富贵。
当然,去广州也有劣势。
那就是他一直听说岭南为烟瘴之地,自古就是朝廷政斗的失败者贬斥之所。
所以黄巢也担心,去了广州会不会水土不服,别出现了大量伤亡了。
不过,黄巢转念一想,听说广州也是数十万人的巨大都邑,真要是那么容易死人,怕也聚集不了这么多人了吧。
而且现如今,自己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对于以生存为目标的草军来言,这些劣势均可接受,也远不及那些优势来得重要。
于是,黄巢想了一天一夜,终于决定带着兄弟们南下广州。
现在的草军大部分都是黄巢这一系的,他一旦决定了,自然没人再反对。
而且众人对于去广州也不抗拒,因为谁都晓得那里有多富。
就这样,黄巢稍恢复了信心,踌躇满志。
他从来没想过偏安岭南,那样不仅对不住自己的志向,也对不住一路走来死去的兄弟们。
他就是要推翻大唐,建立一个他认为的好的天下。
所以他决定在广州恢复元气、再图中原,吸收江西、岭南、管桂、福建等地区的人口,然后借助广州港的海外贸易积累财富,打造一支北伐军。
只要等中原变乱,他就从广州挥师北上。
到时,既可选择经江西、两浙入江淮,也可经湖南、荆襄入关中。
就是这样,失败从不可怕,只要百折不挠,大业依旧可期。
……
于是,统一了票帅和元从们的想法后,草军连乾符三年的春节都没有过,便分兵两路从湘水道和江西道分别南下广州。
之所以如此,就是沿途的人口和聚落完全支撑不住草军一路行军。
其中,更好走的湘水道由黄巢的兄长黄存带领。
他这一路将要从岳州转入湘江,再沿湘江逆流而上,经衡州,最终抵达潭州。
这一段水路因水量充沛,可通行大型漕船,其中潭州这里更是湖南藩的军政核心。
这一路自然也不是那么好走的,一路都是有唐军存在,但草军普遍走水路,也没有进攻那些大城,只是在乡村和县邑获得补给,便继续南下。
而越往南,大部分的城邑就越好攻打,他们普遍连城墙都没有。
等他们从潭州进入管桂观察使下的桂州后,草军开始沿着湘江走灵渠。
灵渠是秦始皇开凿的,到了本朝又多次疏浚,是连接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唯一人工运河。
不过灵渠运河狭窄,水位浅,大船不能过,只能换小船过。
也是在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三十五章 :观沧海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