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太原王(2/3)
幕,这实际上比走科举正途,还要来得快捷。
甚至就算考上科举了,也多半是进入一些强藩的幕府做幕僚,积攒资历,然后再从藩幕到中央,从此青云直上。
所以,王溥这会选择入赵怀安幕府,委实是少走了七八年的弯路。
……
此刻,赵怀安就细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还有些青涩的太原王氏子弟。
在他前世的时候,他也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就是出自太原王氏。
而眼前的这个王溥,就和赵怀安的那个朋友一样,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一个硕大的蒜头鼻。
他的那个朋友就曾开玩笑地告诉赵怀安,这个大蒜鼻,就是他们太原王氏的“身份标志”。
在没有宗谱可查的时候,要想在外面互认宗亲,指着这个大蒜鼻,就准没错。
赵怀安看着眼前这个二十多岁的大蒜鼻青年,心中顿生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所以,赵怀安一上来,便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直接让人给王溥搬来一个马扎,让他坐下说话。
这王溥,虽然年轻,却非常恭敬知礼。
他先是郑重地谢过了赵怀安这个新节帅的恩典,然后才端端正正地,在马扎上坐了半个屁股。
赵怀安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君,想必你多少也晓得了,前两日,吐谷浑和黠戛斯两部,都派了使者前来。”
“我对这些部落的过往情况,不甚清楚。而老李向我举荐了你,说你对这些北方族落的历史源流,很是了解。”
“所以,今日请你前来,就是想让你,做我一日之师。为我,也为在座的诸将、幕僚,好好地讲一讲,这吐谷浑和这个黠戛斯的来龙去脉。”
不得不说,王溥对赵怀安的初印象是非常好的。
原以为这个赵怀安是个粗豪武夫,但见面后才晓得,自己这个节帅是个虚怀若谷的,而且很会尊重人。
不得不说,知识分子的确很看重有没有被尊重到。
所以王溥也有心表现,毕竟这也是他的初次亮相,其好坏直接影响他在幕府的前程。
于是,王溥闻言,连忙起身,再次躬身一揖:
“节帅过誉了,下吏不过是平日里多读了几卷书罢了。既然节帅垂问,下吏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
赵怀安满意地点了点头,直接就问:
“行,那便先从这个吐谷浑说起吧。我只知他们是前朝鲜卑之后,如今盘踞在河东、朔方一带,与我朝时战时和。其具体的源流与如今的现状,还请王君指教。”
王溥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便侃侃而谈:
“回节帅,你说的没错。吐谷浑人,其源头,确实是辽东的鲜卑慕容部的一支。”
“早在西晋永嘉末年,其首领吐谷浑便率领部众西迁,最终抵达了今日的凉、湟交界一带,征服了当地的羌人,建立了政权。”
“此后数百年,吐谷浑国陆续兼并周边番汉诸部,逐渐发展壮大。”
“他们既保留了鲜卑的勇武,又吸收了汉家的文化与羌人的习俗。可谓,兼有胡汉。”
“又因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吐谷浑左右逢源,既向南朝称臣纳贡,又与北朝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当时从此地通往西域诸国的‘吐谷浑道’,是当时东西贸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吐谷浑也因此国力强盛,雄于西州。”
“直到我大唐立国,太宗皇帝神武,于贞观九年,发兵征服吐谷浑国。”
“自此,吐谷浑便成为了我朝的属国。”
“此后,高原之上,吐蕃崛起,并于龙朔三年,大举进攻吐谷浑,其国破。”
“而当时之国主率领残部,投奔我朝凉州。朝廷为了安抚他们,便将他们迁徙至灵州,后又转徙至朔方与河东一带。”
“此后,其部众离散,国已不国,便被我等,泛称为‘吐浑’,或是‘退浑’。”
“到了本朝,吐蕃崩溃之后,这些散居各地的吐谷浑人又开始重新聚集。如今,在河东、朔方一带,势力最大的,便是以赫连铎为首的这一支。”
“赫连铎的家世、生年均不详。只晓得开成年间,其父率种人三千帐归我唐。先投于丰州,后其部散居代北,又加阴山府都督。”
“咸通九年,朝廷讨伐徐州庞勋,赫连铎和李国昌一并南下,屡立战功。”
“不过,如今赫连铎虽名义上,是我大唐的都督,为我朝守边。但实际上,早已是尾大不掉,过去时常与沙陀、契丹等部勾结,侵扰地方。”
“而现在,李国昌叛乱,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帮助朝廷,依下吏之愚见,无非也是想借我朝之手,来打压日益强大的沙陀人。”
“或者他们也同样图谋代北大同之地,指望将沙陀人的势力从代北驱逐出去,其心并不可靠。”
王溥到底是名门子弟,一番话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不仅将吐谷浑数百年的兴衰史讲得明明白白,又有自己的时局洞察力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太原王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