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天王寺(1/3)
乾符三年,十一月五日,辰时末,鄂北战场最北段。
鄂北的地形是北面是丘陵地区,中部是江滩,圩田,南部是江滩。
因为要给中路的高骈本阵留下足够的布阵空间,所以北线的张璘基本上是把部队布置到了北面的丘陵一带了。
在占据了这片沿河丘陵地区后,张璘就将部队分成了四份,然后沿起伏的岗地由东向西延伸,意图布置出一个向东南方向倾斜的斜面阵型。
这个阵线延绵近五里,如同一把即将挥下的巨斧,斧刃正对着草军的左翼。
具体来说,全军最突出部,也就是张璘的最右翼,那里由经验丰富的宿将陈珙带领。
在那片阵地的西面,有一座叫“天王寺”的寺庙,算是鄂北这一片都比较有名的大寺庙了。
其名由来因寺内供奉着佛教四大天王,以守护佛法、镇护四方、降伏邪魔之意,是名“天王寺”。
本来这里有良田数十顷,还有上百和尚,是这片圩田最大的地主和势力人家。
但随着草军和唐军都将大军开到左近后,这里即将成为决战战场。
天王寺的主持再没有侥幸心理,晓得存地失人,人地两失的道理,便带着全寺的人去北面化缘去了。
而当陈珙看到这处天王寺后,立即意识到这里的重要性,如果他们能守住这里,那就可以阻碍住草军从他们右翼绕过,从而保护中军的后路。
所以,陈珙率领两千重装步卒和五百淮南精骑,进入这处寺庙驻扎。
因为寺庙有点小,所以陈珙立刻组织人手,加固寺庙,并利用利用寺庙原有的围墙和沟渠构建出一座坞璧。
然后又在寺庙外的树林里布置拒马和陷坑,让一半的兵力背靠着寺庙列阵,一半布置在寺内,如此形成犄角之势。
而在主战线上,与天王寺遥相呼应的,是由另一员大将冯绶所统帅的两千纯重装步兵。
他们是整个阵线的中枢,其阵地构筑在一道天然的、被一片没成熟的冬小麦所覆盖的丘陵地的背面。
冯绶部的任务是利用这道丘陵,保护住陈珙突出部的侧翼安全。
而在冯绶所部的左后方,还有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其主将是悍将董瑾。
他们的阵地,于一片地势稍宽的坡地之上,所以无法像冯绶部那样隐蔽起来。
为了应对可能来自草军骑兵的冲击,董瑾在坡地前挖了大量的坑洞,还布置了一些拒马,不使草军的骑兵形成集团性冲锋。
然后在董瑾的正后方,则是俞公楚率领的两千重装兵。
张璘的这支部队几乎八成都是高骈的老卒,装备精良,队伍中的重装兵是真正意义上的甲兵。
唐军的重装步兵是唐军野战、攻坚与守城的核心力量,无论是战术还是装备,都已到了巅峰。
这些善战老卒,其中六成都穿着扎甲,二成精锐兵种穿着明光铠。
唐军的扎甲是用甲片编缀而成,然后在胸前、背后各装一块圆护,可以抵御长矛、箭矢的正面冲击。
此外扎甲还在肩颈处配备披膊,覆盖肩、上臂;腰腹处还有吊腿,一直垂至大腿中部,用来保护腰侧与大腿。
然后明光铠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多更多的细节和其他部位的护甲,从兜鍪、臂护再到手甲、胫甲,保护每个部位都免于受箭矢或刀劈的伤害。
而穿明光铠的,普遍都是陌刀手,这些人一旦组成阵列,就是骑兵的噩梦。
但这样的精锐并不多,每个部分多则四百人,少则只有二百多多人。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要想成为陌刀手,对体能和身高的要求高,另外一方面就是明光铠造价不菲,即便是高骈这样的百战精锐,也不过不到两千人的规模,而这已经是他多年来大浪淘沙后的结果了。
也正因为陌刀手如此精锐,所以往往是敌军弓弩手重要射击的目标。
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仰赖于步槊牌盾重步的保护了,这些人的铁甲虽然不如陌刀手们,但因为有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天王寺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