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民脂民膏(1/3)
当前线的哨骑,将那一场场血腥绞杀中获得的零散情报,如雪片般悉数送往蕲州郭从云处时,郭从云瞬间便陷入了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他根本无法分辨出,这些从哨骑战中获得的情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敌人的疑兵之计,而哪些又是真正能对整个战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信息。
因为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显得那么重要。
“西南十五里,里社,废墟,有敌踪。”
“岗冲南侧洼地,俘获草寇二,言其部仅二十骑。”
“据降卒言,草军票帅柴存部已返回鄂州……”
每一条情报,似乎都指向了草军的某个动向。
但在结果上,正因为每个情报都如此重要,那些真正关系到战局走向的关键信息,反而被彻底淹没了。
郭从云的身边,没有成熟的幕僚团队,根本没办法对这些海量而杂乱的情报,进行有效的筛选、整理和分析。
于是,他只能将这些情报,无论好坏,真假,全部打包,一股脑地送往东边百里之外蕲春的赵怀安大营。
而当这些用性命换得的情报送到赵怀安这里后,他也只是迅速地浏览了一遍,命令身边的书记官吏抄阅一份存档,便将这些情报,又原封不动地转送给了东南边的淮南军大营。
此刻,保义军和淮南军虽然名义上是一起行动,共同进退,但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不同营垒,各管各的。
但自己归管自己,真正负责做出全局决策的,实际上依旧是高骈。
不论赵怀安心中如何作想,事实就是,占据着“东面诸道兵马都统”这个更高权柄,坐拥着数倍于己的军队数量的高骈,就是这场决战的真正主导者。
而他赵怀安依旧只是他的部下。
所以,赵怀安这边获得的任何情报,除了自己会抄录一份,交由张龟年等人进行独立的分析和预判之外,都会不一封不落,转送一份给高骈那边。
高骈那边有更加庞大、也相当专业的幕府团队去研判整个战场的形势。
至于赵怀安这边,其实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如何维系本军那条脆弱的补给线上。
现在,保义军和淮南军这边是各管各的钱粮。
淮南军财大气粗,他们的粮米,全部都是由其强大的水师舰队护送,源源不断地从富庶的扬州,直接押运到前线来吃。
而那笔由朝廷该发的三倍“出界粮”,也会从本该上缴给朝廷的漕粮之中,直接记账抵扣。
而保义军这边就只能依靠自己了。
所有的粮草,都需要先从光、寿二州,集中到南边的庐州,然后再由袁袭在安庆,负责统一调度船只逆流而上,为保义军的两万多张嘴,提供后勤保障。
到目前为止,聚集在蕲春一带的保义军、淮南军,以及两军征发、调度的大量辅兵、丁壮,总人数已近十万之众。
如此庞大的吃粮人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单凭本地的产出,来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
要不是富庶的淮南和淮西两道,背靠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提供了便利,保义军和淮南军,也只能被迫分开就食,四处筹粮,又哪里还能像现在这样,合营一处,威慑草寇?
但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两军,实际上都成了“靠水吃饭”的军队。
他们的行军和扎营,只能死死地背靠着长江,一刻也不敢远离。
这也是他们迟迟没有深入内陆,向蕲州腹地推进的最重要原因。
一旦离开了长江补给线,如何填饱四万大军的肚子,将会成为最严重的问题。
但即便有后方源源不断的粮食运来,驻扎在蕲州的四万大军,依旧在为了即将到来的决战,而忙于积蓄各种后勤补给。
就比方说保义军麾下的那两千精锐骑兵,每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鲜草或饲料,来喂食他们那金贵的战马。
尤其是随着冬日的临近,天气转凉,江北的草料很快就会枯竭。
他们必须在这最后的秋末时节,为战马储备下足够过冬的草料。
所以,不仅仅是保义军的骑兵,这段时间一直被派到长江南岸的江滩草场去“放牧”,就是淮南那边的骑兵,也不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军队琐屑,都需要赵怀安劳神费心。
军械的修补,营地的安置,冬衣的发放,军纪的督察……
即便有张龟年等一众得力的幕僚帮办,但最后的决策权,还是需要送到赵怀安的案头。
为此,赵怀安这段时间,甚至连觉都睡得少了。
而同样忙碌的,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比赵怀安还要忙碌的,是高骈和他那庞大的幕僚团。
高骈年纪大了,精力自然不如赵怀安这样能熬夜。
所以,大量的、繁杂的情报整理和分析工作,都是由他的幕府长史裴铏带着一支三十多名精干幕僚,在日夜不停地进行着。
这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情报,有真有假,虚实难辨。
就比如,几天前,对面草军那边,竟然有人通过秘密渠道,向高骈这边提供了一份草军即将参加决战的,详细的军队序列!
这个情报,实在太过夸张,也太过详细了。
详细到,连每个军的军帅是谁,兵力几何,甚至主将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八十章 :民脂民膏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