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建制(3/3)
感是很强的,个人要是被集体抛弃,那种丧失感,自己都会不寒而栗。
最后,也是最狠的一条,便是收缴各营的粮草财物,统一由中军大营新设立的“粮料院”进行登记和分配。
这三道法令一出,整个草军大营,怨声载道。
那些习惯了各自为政、拥兵自重的票帅们,感觉自己就像被拔了牙的老虎,浑身难受。
尤其是最后一条,收缴粮草财物,更是动了他们的命根子。
不少人私下里串联,想要联合起来,向王仙芝哭诉,逼他收回成命。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黄巢的屠刀,便已经高高举起了。
第一个被开刀的,便是一个在军中颇有实力,但素来桀骜不驯的老牌票帅。
此人自恃劳苦功高,公然抗命,不仅拒绝上缴自己营中的粮草,还在酒后扬言,要带本部兵马离开鄂州,“另立山头”。
黄巢二话不说,当夜便亲率自己的牙军,包围了他的大帐。
在经过一番短暂而血腥的冲突之后,那名票帅和他手下几十个核心亲信的头颅,便被高高地挂在了鄂州城的城门之上。
这血淋淋的人头,如同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所有人的反抗之心。
他们终于明白了,这一次,王仙芝和黄巢,是来真的了。
而一旦二人合了心思,其余票帅,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整个草军大营,都笼罩在一种高压而肃杀的气氛之中。
黄巢就这样以铁血手腕,迅速地推行着他的整军计划。
虽然暗地里依旧是暗流涌动,怨言不断,但至少在表面上,这支庞大的起义军,第一次被拧成了一股绳,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纪律性。
此外,军师尚君长也开始花费巨大的精力,来整顿鄂州城内的秩序。
在将鄂州确定为根基之地后,草军自然要将这座城池,从一个单纯的劫掠对象,转变为一个可以长期经营的后方基地。
尚君长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在黄巢入城后所下达的政策之上,进行了细化和深化。
黄巢入城后,就下了“止杀令”,不许各军枉杀百姓。
但当时他没有来得及划分各部队的驻防片区,也没有安顿好数万草军的住处。所以,纵然有严令在前,但各种侵占民宅、杀人抢掠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
而尚君长接管城务之后,立刻下令,草军将士皆住在被查抄的豪右大贾之家,严禁侵占一般民居。
同时,为了严防不法棍徒纵火破坏,他又组织居民,以“坊”为单位,建立防火、灭火的联防队伍,并负责清扫城中的废墟瓦砾。
借此,他成功地将各坊的人力都组织了起来,有效地防止了城中青壮年漏于草军的掌握之外。
之后,尚君长就开始实践他和王仙芝当初开出的旗号,即“天补均平”。
而要代天补人间之不平,首先就得将鄂州城内所有的物资和粮食,全部收归公有。
他设立了“均平仓”,将抄没来的粮食和财物集中管理,然后规定,城中居民,无论男女老幼,每日可按名册领取油一杯,谷三合。
一开始,尚君长也担心此举会引起巨大的反弹,所以他只是先将城北的贫民区,按照这种方式编伍起来,并没有立刻触动城南那些尚未被查抄的富户。
如此,尚君长又将鄂州的贫民、码头力夫们,编成了两个新的“均平军”。
只是这些人,大多带有游民或市井的习气,纪律涣散,并不被用于正面战事,更多的,还是充当草军的辅兵和苦力。
因为编练整合各路帅帐,又将城内数万贫户收拢进供给系统,草军的粮食压力,陡然变得巨大起来。
此前,草军从泰山一路突围、转战,队伍中就携带了大批的妇女、老幼。
虽然在转战中也频频攻城掠地,获得充裕的军资及粮食补给,草军的供给问题才没有出现大的困难。
可现在,草军确定以鄂州作为根基之地,这么多老营军士、随军家眷的吃饭问题,便立刻凸显了出来。
鄂州地方狭小,产出有限,完全负担不起如此庞大的军资消耗。
再加上那些随军家属,呆在军营之中,不事生产,不能自给,徒然消耗着本就紧张的粮米。
以上种种,不得不使得刚刚编练完八军的黄巢和王仙芝,再次坐到了一起商议。
他们一致认为,必须立刻派遣几支部队,向外开拓,以战养战。
他们的目标,指向了鄂州以南,富庶的荆南地区。
一方面,可以击破驻扎在那里的朝廷招讨副使曾元裕所部,解除侧翼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便是开疆拓土,获得急需的粮食和人口。
于是,稍作整顿的草军,便在这秋意渐凉的九月中旬,兵分两路,主力南下岳州,偏师西进江陵,正式发起了南下岳、荆的战事。
一场新的、更大规模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七十章 :建制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