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军报(1/3)
乾符三年八月十四日,庐州西北官道上,烟尘滚滚遮蔽天空。
一支磅礴的大军前后排开,无边无延,前后哨骑往来不绝,旌旗飘飘如同赤色的海洋。
自八日前保义军从光州大营出发,以日行四十里的速度终于抵达到了庐州境内。
这个速度并不算慢,寻常行军不过一日三十里,而保义军在同时保持战斗力的同时速度却可以提高三分之一,这完全归功于这一路上的兵站、驿站。
赵怀安在光州并不是被动等待舒州方面来叫援兵的,他一方面在光州加紧编练新营,一方面命令在沿途官道上设置兵站,这样队伍行军中可以就地补充热水和补给,提高行军速度。
现在只花了八日便抵达庐州境内,庐州权刺史郎幼复已经将大军所需的补给押送至军营,此刻正随着赵怀安继续向南,前往庐江。
而刚刚,庐州衙署一干僚佐听取完赵怀安的视训,正望着滚滚大军连绵不绝地向着南方开去。
赵怀安给庐州文武们就安排了两个任务,一个就是全力供给前线大军。
等赵怀安率军进入舒州后,一切物资的补给都需要从庐州发出,当然保义军幕府已经在往庐州调拨大批军资了,但先期的消耗肯定还是要靠庐州来承担的。
而且就算后面光、寿二州的军资抵达了,还是需要征调庐州地方的民夫来承担转运的,这个工作自然就成了庐州衙署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然后第二个任务就是再次监察巢湖的水寇情况,现在庐州军的主要兵力基本都被派遣了出去,这个时候就更要提防这些水寇作乱。
他在寿州留了两个都的兵力,只要庐州这边有警,立刻就能顺着淝水直达庐州,平定叛乱。
而那边望着磅礴,几无可匹敌的保义军,一些个庐州僚属心中对外来也是充满信心,有此等雄壮大军,草寇又何足道哉?
……
两日后,庐江,保义军主力刚扎下连营。
一时间,庐江城外旌旗如林,营帐如云,肃杀之气直冲霄汉。
赵怀安刚巡完营,在中军大帐中坐定,一杯热茶还未喝完,帐外便传来了扈兵急促的禀报声。
“报!主公!舒州八百里加急军报!”
一名风尘仆仆的斥候被带了进来,他满脸疲惫,嘴唇干裂,显然是不眠不休一路急驰过来的。
他单膝跪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用火漆密封的竹筒,高高举过头顶。
张龟年接过竹筒,验过火漆无误后,才小心地开启,取出里面的信报,快步呈给赵怀安。
赵怀安展开信纸,目光迅速扫过,他原本惬意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大帐内的气氛也随之变得压抑,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节帅的脸上。
信是偏师都将王茂礼亲笔所写。
信中详细报告了他们进入舒州境内的第一场战斗。
就在两日前,王茂礼率领的千余庐州厢军在行至距离舒州城不足八十里的隘道时,与一股约百余人的草军骑兵发生遭遇。
草军的骑兵是一股正在搜寻这片地区的斥候部队,在王茂礼部的哨骑发现他们时,他们也迅速做出反应,完全不在乎对面会有多少唐军,就狂飙过去加入战斗。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庐州厢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且有地形之利,但他们毕竟是步卒,又是初次面对如此规模的骑兵冲击,阵型一度被冲得有些散乱。
幸赖王茂礼与刘长遇二将拼死指挥,亲冒矢石,最终依靠弓弩手的齐射和长枪兵依托车营结的大阵,才勉强稳住了阵脚。
经过近一个时辰的血战,终将这股草军骑兵击溃。
然而,此战庐州军虽胜,却也是一场惨胜。一千人的队伍,战死者超过一百五十人,伤者近二百,可谓损失颇重。
更重要的是,王茂礼在信中指出,他们的行踪已经彻底暴露,前方的道路上,必然有更多的草军主力在等着他们。
他恳请节帅重新定夺,是继续冒着被围攻的风险西进舒州城,还是改变行军路线。
赵怀安将信报递给张龟年,让众人传阅。
一时间,大帐内议论纷纷。
性格急躁的李师泰率先开口:
“节帅,王茂礼打得不错!步卒对骑兵,能有此战果已属不易!末将以为,当令其继续西进,与草军决一死战!我大军随后跟上,定能将草寇一举荡平!”
郎幼复作为庐州刺史,此刻也列席军议,他面带忧色地摇头道:
“将军此言差矣。王将军所部乃是偏师,孤军深入已是凶险万分。如今行踪暴露,前方必是重重埋伏。若再强行西进,无异于以卵击石。依下官之见,不若令王将军暂且后撤,与我主力大军汇合,再图进取。”
赵怀安点了点头,然后望向了张龟年,让老张说说。
张龟年走到那面舆图屏风前,指着舒州的地形说道:
“主公,诸位请看。从庐江至舒州,主要有两条路。一条便是王茂礼正在走的北线陆路,此路最近,但沿途多丘陵隘口,利于设伏。”
“另一条,则是南下至皖口,然后沿长江水路西进。此路虽然绕远,但相对安全。刘威、陶雅将军的水师正在赶往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五十五章 :军报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