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救援(2/3)
况也没好多少,当十余万草军滚滚南下到鄂州的时候,他们的庞大船队也顺着涢水进入涢口,现在两军水师就在夏口到涢口的百里的河道上反复厮杀。
而与此同时,草军的主力继续滚滚东下,直接从陆路拿下鄂州,彻底打通东下淮南的水道。
武昌军本来就长于水军,然后在安州一战还丢了一半的藩军,只靠不足万人的武昌军根本守不了多久。
所以鄂岳观察使韦蟾才让人突围东下,向保义军以及淮南军全都发去了救援书。
此刻,赵怀安就在和众幕僚还有保义将们讨论这个问题。
要不要先发兵去救鄂州?
……
此时,赵怀安站在那副巨大的舆图前,看着被黄色箭头包围的鄂州。
厅内二十多名文武也全部看着那个地方,呼吸可闻。
拿手指点了点鄂州,赵怀安转头望向诸人,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堂内响起,显得格外清晰:
“诸位,韦观察的求援信,你们都看过了。十余万草军围攻鄂州,武昌军新败,仅靠水师勉力支撑。韦观察希望我们保义军与淮南军能东西夹击,解鄂州之围。”
他望向在场诸人,其中有此前随他转战中原的衙内诸将,还有留守的衙内诸将,如张歹、陈法海、周德兴、高仁厚、韩通、陆仲元、孙传威、郭琪这些衙外将。
衙内诸将自不用提了,这些人随赵怀安转战中原,经历大小战事,无论是心性还是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此刻从容,皆望向赵怀安,只在听令。
而衙外诸将就有些不同了,实际上在赵怀安率军北上的时候,衙外八都按照赵怀安此前的论战要求,每月都有两个都开进大别山,负责攻山、扫山,所以军事经验并不少。
另外更重要的是,衙外诸将因为决策权都在自己,所以虽然经历的战事无论是规模还是烈度,都无法和衙内将们相比,但却相当有主见,会思考。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这些人也就是在西川有过大规模战事的经验,在缺席中原战事的情况下,集团化大兵力作战上,经验是相当欠缺的。
所以赵怀安能发现一些人在听到草军十余万的时候,眼中是带有迟疑的。
这也是有利有弊吧。
将众将的眼神变化看在眼里,赵怀安问道:
“此事,关乎我保义军镇之兴衰,关乎整个江淮战局之走向。今日,我便要听一听你们所有人的看法。”
“要不要救?救,又该如何救?”
这个问题,直接打破了沉寂。
最先开口的,依旧是性子最急的孙传威。
他站起身,对着赵怀安抱拳,声如洪钟:
“节帅!末将以为,必救!”
“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岁小儿都懂!鄂州是我庐州的西面屏障,一旦鄂州失守,草军便可顺江而下,直扑我境!到那时,我等便要独自面对草军的全部兵锋,岂不危矣?”
“再者,我军新设藩,正该打一场大仗,来扬我保义军的军威!让天下人都看看,谁才能保淮西!保江淮!“
“而且,如能将战事限于鄂岳之地,就能将我庐州免于战火,这多好!”
孙传威说完,张歹等人全部都在点头。
实际上,孙传威的话,基本代表了衙外诸将的看法。
在衙内将们北上一趟后,各个发大财,立大功,本来还算平起平坐的内外两都,这会已经在军功上不如后者了。
所以如孙传威这些衙外将们都想主动打出去,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重新拉回他们在保义军的影响力。
然而,他话音刚落,一直沉默的袁袭却轻轻地摇了摇头。
赵怀安看到了,问道:
“老袁,你有不同看法?”
袁袭站起身,先是对着孙传威微微颔首以示尊重,然后才转向赵怀安,条理清晰地说道:
“主公,孙都将所言,在军略与道义上,皆无懈可击。救鄂州,于情于理,都势在必行。但是……”
他的语气一转,变得凝重起来:
“属下以为,‘如何救’,比‘救不救’,更为棘手。若救之不当,非但不能解鄂州之围,反而可能将我军拖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说完,袁袭走到舆图前,拿起一根细长的竹竿,点在了鄂州和庐州之间的广阔地域,说道:
“主公请看,从我庐州到鄂州,水路溯江而上,逆风逆水,至少需要七到十日。而陆路,则需穿越舒、蕲、黄三州。”
“舒州情况好些,如蕲、黄二州此刻必然是人心惶惶,盗匪四起。”
“这意味着,我军若要出兵,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都将面临后勤补给线过长的问题。”
“更麻烦的是,我军主力一旦西进,是从光州走,还是从庐州走呢?而无论我军走哪路,草军都只需要以一部分兵力牵制我军,其主力却可以绕道大别山南麓突入我庐、寿腹地,或者穿越大别山,袭扰我光州根本。”
“届时,我军主力远在数百里之外,鞭长莫及,而庐州、寿州根基未稳,城防空虚,岂不是正中敌人‘围点打援’、‘掏心战术’之下怀?”
“归根到底,那就是我军相比于草军的人数来说,兵力太少了。此刻我军的扩军还在继续,各编制都未整合,虽然主要兵力补充都是来自大别山五十六都,天平、义成之老军,和寿、光二州的牙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四十章 :救援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