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扬州(2/3)
信武士成品字形将他护在核心,而那六名来自大别山的汉子则如幽灵般缀在队伍末尾,他们的脚步轻盈至极,偶有轻微的踩水声,也瞬间被雷鸣和雨声吞没。
杨延保非常聪明,他在来到扬州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走街串巷,很快就将扬州城给摸清了,哪里这个时候会有巡更,哪里会更隐蔽,他都清清楚楚。
对扬州城的熟悉,如同熟悉自己掌心的纹路。
而为了更加隐蔽,杨延保还专门挑选了那些狭窄、阴暗,甚至堆积着垃圾的偏僻通道,虽然他们每踩一脚都可能踩到屎,但这里却是他们最好的掩护。
他对后面那六个大别山武士很放心,他本身就是长在大别山的,这六人有没有手艺他一闻就知道,而这也让他建功立业的心更加炙热。
现在保义军上下实际上都很躁动,当主公受封保义军节度使的邸报传回来时,所有人都晓得,在江淮,一个属于他们保义军的时代就要来了。
不仅仅是寿州、庐州那边的官吏和土豪们已经纷纷来光州等候主公的车驾,就是扬州这边,也越来越多的豪商们开始转向。
这些敏锐的豪商自有关系,他们有长安的门路,晓得赵怀安和高骈是什么关系。
现在淮西三州成了保义军的辖区,连淮东这边也是高骈做主,而且以高骈的性格,必然是说一不二。
到那个时候,保义军岂不是在淮南道权倾朝野?谁敢和保义军作对?
实际上,今夜他们要处理的那个豪商也释放过转换阵营的意思,甚至愿意将生意一半献给保义军,但对不起,现在的保义军不是你想靠就能靠的。
而相反,正因为人人都要靠保义军,保义军才更需要这只鸡。
如此,才有了这一次的行动。
这不过是上面大人物秀态度,但对杨延保来说,却是人生重大的机遇。
而这种机遇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杨延保很早就意识到,决定未来的从来都是那一次,那一刻,那一天,关键是他能不能抓住。
兄长自然不用他多担心,毕竟他的性格和能力就适合在战场冲锋陷阵,要不一将功成万骨枯,要不就是那堆白骨。
而自己则不一样,因为被分到商贸系统,他的功勋是看不到的,只能不断熬资历,可他有多少年能熬?使君三年做到节度使,再给三年会是什么样?
大争之世已来,保义军上下人人奋起,都渴望随在使君身后攀龙附凤。
这一次行动成功,他的履历将直接送到主公案前,可一旦失败,不晓得还要蹉跎多久。
他的运气很好,现在的保义军正好处在大扩张的最后时间,一旦他能踩到这个风口,就能随风同起,从此一步快,步步快。
虽然其中风险是巨大的,毕竟扬州不是保义军的势力,要想暗杀扬州本地的豪势,其难度和风险自然不会小。
但杨延保还是有信心的,因为王公选的这个时机非常好,此时正是刘邺要走,高骈未到,在这权力交接的真空期,是扬州防备最松懈、人心最浮动的时候。
这些平日里与官府勾结、自以为根深蒂固的豪商,此刻就如同退潮后被遗弃在沙滩上的鱼,正焦急地等待下一次涨潮来临。
正想着,旁边的伴当已经压低着声音,凑到杨延保耳边,说道:
“都指挥,快到了。”
杨延保微微颔首,抬眼望去。
前方巷口拐角处,一座气派的宅邸轮廓在电光闪烁中若隐若现。
黑漆大门,门口蹲着两尊石狮子,在雨中被冲刷得油光发亮,仿佛活物一般,透着一股权力和金钱的味道。
门楣上没有挂匾,但扬州城里做大买卖的人都知道,这里是城东茶商行会之首,吴宏的府邸。
吴宏,正是此次行动的首要目标。
吴家出自浙西睦州,把控着浙西茶区与扬州水路,三代都在做“茶盐互易”的跨界生意。
他们将浙西茶叶运至扬州,换取淮盐销往南方,形成“茶来盐往”的循环贸易,在扬州城南设有吴记茶盐栈,是扬州最大的茶、盐转贸商站。
实际上这人之所以和保义军这么不对付,也有节度使刘邺授意,但这人做事不讲究,碰了保义军的底线了。
他不仅联合本地大小茶商抵制保义军的“小光山”茶,还数次动用港口胥吏的关系,扣押保义军与福建海商交易的货物,还在牢里弄死了一个和保义军合作的福建大海商,手段阴险毒辣。
这不弄这个姓吴的,以后人家外商还以为保义军在淮南道不顶事呢!
对保义军来说,钱少挣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这伤害了保义军的商誉,保义军现在商贸的摊子已经很大了,虽然在各地也有代理人,但如果只晓得做生意,那就是大肥羊!
更不
乱清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创业在晚唐》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三百二十七章 :扬州在线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