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一份材料(1/3)
丁春梅说,那次和周奕在宏城告别之后,自己就来了武光。
先是租了房,落了脚。
然后经过朋友的介绍,顺利入职了《武光都市报》。
不过她能这么顺利的入职,除了因为熟人推荐,以及她之前在宏城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签的是劳务合同。
也就是所谓的合同工,没有编制的。
单从这点来说,她的牺牲就很大。
因为周奕记得她说过,当初进宏城电视台,是校招进去的,从实习生干起的,那就妥妥的带编制的。
在国有单位,有编制就能高人一等。
顺利入职之后,她主要负责的是民生新闻板块,因为这本来就是她擅长的领域。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李翀生前在武光都市报,就是这个板块的记者。
因为他们过往的通信内容里,李翀和她提起过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心,以及报社领导对他的培养和认可。
半年前,李翀还在信里信心满满地告诉她,领导认为他工作积极主动、自驱力强、能力出色,年底应该就能评上副高级职称了。
没想到半年后,传来的不是捷报,而是噩耗。
丁春梅说,她牢记周奕的话,入职之后并没有着急调查李翀的事情,而是先把自己在报社的工作稳住。
因为她也知道,如果离开了报社,那关于李翀的事情,就无从查起了。
“你有没有和报社的人提过李翀?”周奕问。
丁春梅摇了摇头:“没有,我从来没有主动提过师兄的名字。”
“那你进报社之后,有没有有意或无意地跟你提过李翀呢?”
“也没有。”丁春梅眉宇间有些伤感地说,“事实上,这一个多月来,报社里没有任何人提过师兄的名字。”
周奕对此不觉得意外,本身就是人死如灯灭,职场上大家都只是同事而已。
或许李翀刚自杀那阵子,还会有不少人私底下讨论讨论,八卦一下。
但过段时间,该干嘛就都干嘛了。
何况国有单位,说话做事更要注意分寸。
没人和她提过,就说明没人怀疑过丁春梅的身份。
紧接着,丁春梅又说道:“奇怪的是不止没人提过师兄,连过去的资料,我一页都没找到。”
丁春梅解释说,报社的新闻工作流程,是记者采写完初稿之后,提交稿签单,一并交给编辑部审核。
编辑部会有一个三审三校的过程,既是为了确保新闻稿的准确性和质量,也会评估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闻价值,从而确定是否刊登,刊登的版面位置和优先级等等。
她找借口查过过去发行的武光都市报的记录,因为按照规定每一期发行的报纸都要把原件和成品做保存,方便核查比对。
说穿了就是出了事之后追责。
报纸这玩意儿,市面上只能看见最新的,旧的一般情况下不是在窗上墙上糊着,就是在茅坑里躺着。
只有报社的档案室里才是最全的。
“我确认过,之前已经发行的报纸上,有师兄撰写的新闻,上面的署名也写的他的名字。”
“那你指的过去的资料是什么?”周奕问。
丁春梅说:“就是那些没有刊登出来的稿件。记者不是写什么就能刊登什么的,很多时候记者采写的新闻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刊登出来。”
周奕瞬间秒懂她的意思。
丁春梅继续说:“电视台和报社还有点不一样,像报社的话,记者的稿件会经过编辑、主任和总编辑的三道审核。”
“正常工作中,记者如果觉得这个新闻有价值,会和自己部门的编辑沟通,达成一致后编辑会提交采写初稿,编辑审核修改后会交给部门负责的主任编辑或是主编审核。”
“主编也审批通过了,才会上报给总编辑。最后总编辑点头,新闻才能上报刊登。”
“除了第一道之外,第二和第三道审核的时候,势必会有废稿产生。”丁春梅忧心忡忡地说,“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找到一张师兄留下的废稿。”
周奕记得,丁春梅二十五岁,参加工作有个两三年了,李翀比她大两届,所以应该差不多有五年的工作经验了。
九十年代不像后来,跳槽那么频繁,很
乱清小说提供了贫道信佛创作的《重生97,我在市局破悬案》干净清新、无错版纯文字章节: 第534章 一份材料在线免费阅读。